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

下班後的【服務設計】實行 與 體驗

半年前開始,完全沒有選擇權的,非常突然莫名被迫在下班時間,開始進行服務設計,並且必須親自實施,而場域,是每天一定要回的家。

客廳是最主要的場景,再來是廚房和冰箱。

每天,總覺必須獨自一人,在客廳看到了人類學的脈絡、經歷了社會心理學的溝通,持續思考受到刺激後,心中黑箱作業中如何運作發酵,而產生的不同動作回饋及結果。
有時候必須時時關心冰箱的狀態,以免顧客體驗的前置狀態已經有了不得體之處,讓顧客使用時心理不甚舒暢。

就這樣我半年內,在客廳落實了一連串對外的服務,自己經歷了服務過程中的體驗。客廳,也不再是可以完全放鬆的地方。

因為失去了讀書看書的房間,所以期中報告和期末報告也幾乎是在客廳的場域中完成。未來一年中,還得在客廳繼續提供服務的旅程,並面對論文和各項作業。


未來的路,還很長啊!


2015年2月18日 星期三

乙未年【羊】除夕夜的年夜飯!

禮拜一晚上經歷過高鐵異常,還好幸運地安全回家。進門沒多久,我媽就拿出那本過年前才會出現的小本子,憂心忡忡的想要問問我的建議,有甚麼其他想要吃的?覺得有甚麼菜色不妥的地方嗎?

那是一本紀錄多年來年夜菜的筆記本,筆記本內有每年在我家餐桌上出現的澎湃菜色。每年過年的前幾個禮拜,我媽就會打開這本筆記本,開始苦思,到底今年要準 備些甚麼,才會有一桌讓大家開心又滿意的年菜。除了食譜外,今年我媽還收集了各家的素食的年菜菜單,因為媽媽本人已經茹素多年,所以蔬食在我家的餐桌上也 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。每想好一道菜,媽媽會寫上筆記本,然後要努力想滿十二道菜為止。

筆記本上的項數停留在八,所以我們還有四道菜,才能達成里程碑。翻閱著筆記本內前幾年的年菜、食譜和各家菜單後,發現有一年煮了十四道菜呢~!我媽實在太 厲害了!!!修修改改,七嘴八舌地討論完,慢慢擬好出剩下的四道菜,也想好隔天禮拜二可以先到市場和超市採買的生鮮和材料,我媽總算鬆了一口氣,我想她今 天總算可以安心睡覺了!

禮拜二早上九點半,一個平常日上午的傳統市場,滿滿地各年齡層的小姐女士,伴隨著小販的叫賣聲,在市場內遇到很多左鄰右舍也出來採買,談論著明天要準備的 菜餚,還有這攤那攤今天哪裡比較好買。沒有忘記帶出壞掉的皮包,請老師傅幫忙修理,那個在花博園山的創意市集要價五十元的皮革釘扣,只要二十元就完成。平 時去傳統市場總能閒晃看看市集,今天卻沒有閒情逸致,因為還有魚沒有買到啊~!

今年,我想要柳葉魚,因為媽媽現在已經不習慣葷食的味道,即使只是聞到別人煮好的葷食菜餚都會不舒服,更何況是煮魚的味道,所以我想用烤箱柳葉魚,可以減少魚腥味的困擾。可惜跑了傳統市場和各個超市,今年就是沒瞧見柳葉魚,是今年心中的小缺憾。

禮拜三除夕,我爸就起了個大早,到早市去排隊。那是他每年心心念念的魚翅羹。美其名是魚翅羹,其實沒有魚翅,口味偏甜,南部人最愛的那種。排好隊的那個時 刻,手錶顯示六點十分,一個半小時後,心滿意足地拿著兩包戰利品回家,一包是要拿去外婆家的。九點換我出門,去拿預定的蹄膀,那是去年底就訂好的年菜,也 順便幫舅媽準備一份,希望能夠減輕她的一些負擔。

妹妹在家幫忙,曬衣服和其他廚房和拜拜瑣事。不到十一點,太令人驚訝了,這是我媽這輩子準備年夜菜,最快速的一次!!!

 只能說,全家一起準備年夜飯,其實也是很令人滿足和開心的,不是嗎?

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

心得【設計的心理學】第二章 日常行動的心理學 整理


認知和情感間的關係
認知系統:試圖理解世界
情感系統:賦予評價


心理學上的順序
認知優先:既定和刻板印象所致
情感優先:突發狀況,反思後推論的情緒

下意識:快速、自動的,訊息來源多,控制擅長的行為
意識    :慢、能控制的,訊息來源有限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異常情況下會被觸動  Ex:學習、危險、有問題
(潛意識 :完全是心理層面,與精神和價值觀有關,平時不易察覺說夢境可以真實反義潛意識)


人類認知和情感的三個層次:本能、行為、反思
本能層次:完全下意識,對當下情況的立即反應和感知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情緒的先期條件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控制簡單的肌肉動作,感之外界和身體狀態

行為層次:大概下意識,學習得來,在類似狀況下會被觸動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『每個動作都跟著一個期待』Norman在書中提起,這是設計師可以著手的一個重點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和預期密切相關,在乎行動預期和回饋的評估

反思層次:有意識的思考、決定及高階情緒的發生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深刻且緩慢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目標性和計畫性的活動,在乎預期目標和實際結果的比較


在執行前,產品必須提供前饋(fedforward),提供線索,讓使用者了解狀況,並了解如何執行。執行後,產生回饋(feedback),讓使用者了解執行後所產生的結果。

在任何時間,產品都應該要簡單明瞭地讓使用者明白現在的狀態,知道現在整個情況的處境,提供足夠的線索讓使用者評估判斷如何進行下一個步驟。

在每個階段都應該保有彈性,容許各種不同的可能性發生,而即使是錯誤的使用,也應該提供修正的方式的線索,讓使用者了解而改進,心中才不會感到恐懼或沮喪。而不是出現單純的錯誤訊息,而且一次就讓前幾個步驟的輸入心血一下就消失。

簡單易懂是好產品的先決條件之一,必須讓每個消費者心中對於產品的概念模型,和產品本身的設計原理和邏輯真正一致,才能讓使用者簡單而正確的使用產品。且在任何時候,都應該提供充足的提示,讓使用者了解目前的狀況,讓人能夠直覺式的使用,才是真正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好產品。

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

心得【設計的心理學】













過去快一年的時間,都在嘗試探索自我心中所嚮往的方向。在不同社團及活動中找尋,卻一直重複聽到Donald A. Norman的名子被提起。直到看了設計的心理學這本書,終於了解唐納‧諾曼為甚麼可以在大家心中豎立這麼難以磨滅的地位,也才發現這也許就是我真正尋求研究方式。

體驗,是使用者和產品互動的過程,包含認知和情感。
好的體驗,讓使用者感到愉悅,流暢的過程,不會令人有困擾、焦慮甚至憤怒及恐懼的感覺。


讓每個活動都能夠讓人簡單預測
這本書的中心立意,即是讓人能夠簡單清楚的預測,每個和產品互動的動作後,將導致發生的結果。例如,按這個開關,廁所的燈就會打開或熄滅。但若是有一排三個按鈕,令人搞不清楚哪個才是廁所的開關,無法簡單明白的預測,這就不是一個好的設計。

讓使用者在任何時間點,都可以知道目前所處的狀態和狀況。使用者在使用時可能受到影響而分心,為了避免錯誤,應該在產品上給予適當的提示,讓他能夠立即進入狀況。


活動為中心設計
專注於人的活動,而不是個人的特質,即『以活動為中心』的設計概念。讓人的活動來界定產品及結構,而產品的概念模型,應該建立在活動的概念模型的基礎上。


針對優勢著手
找出自己的優勢,進一步加強這個領域,然後及中所有的行銷和廣告的資源宣傳自己的優勢。如果產品有真正優勢,其他領域只要『夠好』就夠了。

想做好設計,必須跳開競爭壓力。不能光考慮競爭者使用的方式,而必須要了解並思考使用者的真正需求。否則,只會陷入規格一直加強的無線迴圈裏頭。


世界在變化,甚麼能保持不變?
科技的變化迅速,人和文化的變化緩慢。或者就像法國人所說的:
『事物的變化越多,就越保持不變。』
雖然科技不斷快速變換,但是人們多不願意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。社會互動、溝通、食衣住行育樂等等,都是我們每天最基本的生活,最不可或缺,也是無法忍受失去或改變的。


六章 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
這個章節,是整本書中讀起來最有感覺的部分,一邊閱讀,一邊彷彿是在回憶過去自己做設計案的過程。

找出真正的問題 雙菱型的設計模型



設計師不會在一開始就鎖定問題,而是試圖用各種不同的方法,找到最多的可能性的徵節點,經過分析和拆解後,進而釐清並且收斂成確定的問題。

然後再利用相同的方式,再次發散式的思考,找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各種方向,最後再次收斂,找到最佳的解決方式。

這個過程中,往往會造成設計師和專案管理者的衝突,因為管理者想要立即得到結果,但是設計師卻一直花時間,跳到外人感覺像黑洞般,找到一個深不可測(也可能找不到)的答案,而且常常反覆這樣的流程,直到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。

雖然這個過程漫長,但卻是非常重要又必須的。要如何避免專案管理者時間上的壓力,又讓設計師有充分的時間可以完成流程,Norman對於這個問題有建議的解決方式

將研究和探索(發散)的過程,獨立於產品設計的過程之外。也就是若有可能,讓研究者持續地處於目標族群的使用環境中,讓他們一直觀察目標族群,研究相關產品和客戶。因為平常即可將每個問題和可能性都先研究完成,所以需要的時候,研究者即可將結論得出。

而透過跨領域整合的團隊,才能解決不同專業間的衝突和磨擦。讓每個參與者都充分了解不同專業的人的觀點和要求,常常才能夠找出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方式。跨專業領域的團隊,能夠增進不同專業間的溝通和合作方式,往往能幫助縮短開發的時間和成本。


圖片來源
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img/001/064/37/0010643797.jpg
http://static4.ithome.com.tw/sites/default/files/images/%E6%9B%B8%E6%91%98-%E8%A8%AD%E8%A8%88%E7%9A%84%E5%BF%83%E7%90%86%E5%AD%B8-400-2.png

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

講座【故事的內涵與說故事的技巧】誠品講堂:風格生活館 ─ 創造魔幻寫實的時刻:說故事的技藝 - 洪震宇





故事的本質:
Choice & change(impossible>possible)
見自己>見天地>見眾身>見自己
先感受,再思考(內化)
故事是每個人在每件事上做的choice選擇,經過理念的建立、思考及內化而產生change改變。了解自己以後,才知道自己的信念,有了信念才有熱情,也擁有了改變的動力和能力。

故事的內容:
體驗、看見、解讀意義、模擬

每個故事,都是經過說故事人的:
用心聆聽敘述者陳述事件(體驗、看見)>故事人感受後內化詮釋(解讀意義)>思考後進而賦予意義(模擬)

其中最為重要的是,是要聽的出來,敘述者心中沒說的弦外之音,弦外之音往往是最為重要的部分。(可能五個為什麼是最基本的)內容與人產生具體化的關聯,才能產生影響。
觀察比訪談重要(但我覺得體驗和觀察的重要性應該不相上下),很多時候被觀察者沒有說出內心或真實情形的狀況(e.g.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中一書中,樂高的受訪者在家中的狀況,就和訪談中回答的內容有異)

說故事的目的:
說服、領導、改變
如何將故事說到心裡,進而讓人變成和故事理念相同,進而由此理念為方向,團結地一起想辦法改變。故事會讓人了解產品本身的內涵外,透過故事中的情境和畫面讓人有置身處地的感覺,這時候也讓人和故事產生了聯結。
這和Service Jim(和其他design thinking也是)work shop活動模式很像,每次活動一開始便會鼓勵每個人發表心裡的信念(說服),讓不同領域背景的大家決定要跟隨的題目後開始分組。分組後由跟隨的題目變成理念成為原則(領導),進而將原本理念不同的人,讓他們朝同一個方向前進(改變)。這時發表的時候說故事的技巧就非常重要了!也完全符合「說服、領導、改變」。

說故事的技巧
引人入勝的核心是衝突表裡不一,與想像中的不同,也是吸引人繼續聆聽的重點。 
『但是』是故事中高潮迭起的轉折處。

故事中的樂趣:
人類學的體驗發現未知的世界
從人性中找到共鳴點進而找到自我

故事是
能夠表達心中秉持的理念和原則,並基於真實道理的事實,能夠和人建立具體關聯性的傳達方式。故事本身是否為現實並非重點,內涵中表達的理念和原則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

 故事是結果的呈現,但是故事的構成是內容,內容如何形成?也就是體驗、看見、解讀、意義、模擬等等insigh程序結果後的轉化。

我覺得『故事』是一種結果的呈現,『說故事』則是一種將結果和人產生聯結的方式。
但是其中最難的一點,應該是找到故事真正的內涵。有故事不難, 難的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。那如何讓故事吸引人?第一要素應該是找到對人有意義的內容。而如何找到有意義的內容?應該就需要像人類學家、社會學家、設計師等等都在追求的,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(insight)了。

有了內容的洞察力的結果洞見後,如何將其轉化為對人有意義的故事,也是很困難的ㄧ個環節。有相同的洞見,轉化後卻不一定是相同的結果,這當中就是看每個人個人的思考、聯結和創新能力了。也就是老師在課程上開始和結束時都一直強調的『見自己>見天地>見眾身>見自己』,找到自己的信念,用自己的熱情去挖掘內涵,進而用自己的方法,詮釋自己心裡的故事。
剛剛看了黑秀網上竅門設計事務所主持設計師何忠堂的文章,也剛好用王家衛拍攝一代宗師時的提到的話來譬喻設計:所謂功夫就是時間,我認為做設計和學功夫一樣,都得花時間才能逐漸從招式(形式層面)進入力量(技術層面),之後逐漸接近其核心(精神層面),其中所有的理解都是來自於不斷的練習,這如同演奏樂曲,必先有卓越的技術後,才能深刻地融入個人情感,呈現出獨特的個人風格。

除了說故事的方式(結果的呈現)之外,我想最難的,也是最近在追求的,就是如何找到真正對的內容洞察力,以及如何將insight轉換成故事(or設計or服務)的內涵和意義的創新能力了。

期待老師下一次的inside和轉化課程吧!

延伸閱讀:訪談的方式和技巧


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

User Friendly 2014中國用戶體驗行業年會主題演講- 創新設計 ______ 逐字稿讀後心得整理



如何驅動創新?
1.Technology ─ 技術
2.Companies ─ 需求的空缺
3.Experiences ─ 用戶的體驗

以上三者交集的中心:Design設計



《1​​01設計方法》重點提點
五大創新的思維原則
1.Delight ─ 樂趣
2.Reframe ─ 重構
        (Nike不只是運動鞋,更把運動中的每個訊息脈絡拆解加以分析 - 解構後在重新組成)
3.Broaden ─ 拓展、延伸
        (ipod>itunes>iphone - 站的高,看的遠)
4.Foster ─ 培養、醞釀
        (打破各司其職,互相對立的關係 - 整合各個功能性的單位組成一個真正的創新組織)
5.Practice ─ 行動
        (實踐>綜合>對比)


1.Sense Intent  _ 意向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ex.Ipod=mp3撥放器的設計or聽音樂的美好體驗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一步:感知性的意向的界定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二布所處的情景有深刻的了解。
2.Know Context _ 了解整個局面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思考整個問題背景情景的信息
3.Know people _ 以人為本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 融入使用者,思考使用者腦中的想法
4.Frame insight _ 構建洞察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詮釋觀察與數據,形成洞察
   (洞察>在烹調的情境中,媽媽很喜歡親子做菜的氛圍
    Reframe>調整爐灶的位置,適合兩個人同時在左右一起完成烹調)
5.Explore Concepts _ 理解概念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一步:用使用者的角度看概念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二步:用未來的角度看概念(好設計昇華的機會!)
6.Frame Solutions _ 框架解決方案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全局觀、綜合化、兼顧各方面,且有很好包容性的全局考量方案。
7.Realize offerings _ 原型嘗試


原文及圖片出自:User Friendly 2014中国用户体验行业年会 主题演讲 - 创新设计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http://www.hpx.tw/archives/18233

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

[烹調小白今天吃] - 無添加番茄煎嫩肉片

20141209

番茄紅素有別於其他營養素加熱會被破壞,脂溶性的番茄紅素會在經過烹調後,增加其被人體吸收後的營養利用率。
 

為了把脂溶性的番茄紅素的養分留住,先把五花肉片稍微煎一下,大概逼出油份,半熟即可放在旁邊待用。將番茄片入鍋,用剛剛五花肉片的油份燉煮出番茄醬汁。番茄醬汁微滾後再加入剛剛半熟的五花肉片,讓肉片沾滿醬汁入味至肉片全熟。